望海县,长坪村。
“为啥要往京城去?之前你们不是说,考完了放榜了,差不多就能回家了么?”王翠莲问。
其他几位长辈也都是满脸的茫然,尽管早些年,大安已经将这条路走了一遍,但还是那句话,即使这样,他们也记不住啊!
当时,当时那不是光顾着激动和高兴去了么?
杨若晴有点尴尬:“啊,这话当时是我说的,我这不也是一半懂,一半不懂么,嘿嘿,多包涵啊,还是让小安来跟大家伙儿说说吧!”
大家都对杨若晴投来善意的笑容,“好歹还是懂一半,不像我们,是连一半都不懂。”
杨若晴更加汗颜,这玩意儿,懂最好就要全懂,懂一半,和一半都不懂,其实没啥区别。
甚至,在某些场合下,懂一半可能还会起到反作用。
小安说:“我来跟大家说说吧,咱大志这回参加的考试叫会试,榜上有名就叫贡生。”
“贡生又可以称为贡士,却不是进士,所以他们在会试结束后,还需要去京城参加殿试。”
“通过了殿试,就是天子门生,当年我哥,还有沐子川大哥,他们的状元,探花,都是这样来的。”
“小安啊,那你的意思是,这回咱志儿,还有锦陵,都要去京城?天哪,该不会中状元吧他们?”问出这话的人,不是王翠莲,更不是孙氏,而是大孙氏。
先前大孙氏听到这边的动静,也赶紧放下手头的活计奔过来来。
“大舅妈,状元哪是那么好中的哟?全天下,这一波,也就出这么一个!太难了!”杨若晴轻轻摇头。
虽然,她承认志儿是有才华的,肚子里也装了很多的墨水。
但是,有一说一,她不会因为他是自己的儿子,就给他上美颜滤镜,不行就是不行,才华是有,但不足以问鼎。
就好比后世,你家孩子通过勤学苦读,以及还不错的智商,然后又有很好的家庭氛围,以及权利支持孩子,每年往补习班大把砸钱,一对一私教请到家……最后你家孩子如愿以偿考上了985。
对,这就是志儿的情况。
但是对于状元,那就是……你家孩子从小学到高中,全特么都是学区第一。
同样的东西,老师讲一遍,其他同学还没理解,你家孩子就已经能举一反三。
才上七年级,就开始自学九年级的课程,到了八年级,直接跳级到高中。
高考都是直接保送的那种,甚至,初中毕业就能直接上国内顶尖985的少年班,即使想要体验正常的中学流程,参加高考,考出来的分数那也是本省的第一,放到全国都是前三的存在。
这样的人,讲真的,是天才,天生智商就跟一般人不同。
想要达到这样的高度,可不仅仅是寒窗苦读,辛勤与汗水能达到的高度……
所以,大志是肯定不行的。
大志能考中进士,甚至同进士,杨若晴就感觉这孩子已经尽力了,把他能力范围内的上限,给达到了,这就足够了。
至于锦陵,杨若晴总有一种感觉,锦陵这孩子虽然年纪比大志小五岁,但是,锦陵的能力上限,在大志之上。
也就是说,锦陵在学习知识这块的智商和能力,远在大志之上。
同时,锦陵文武双全,大志是一个纯粹的文人墨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