笔下文学

笔下文学>离婚后我成了大明星 > 第九十一章 影响力扩大(第3页)

第九十一章 影响力扩大(第3页)

张德宁一脸喜色,“到了好多,一麻袋呢!”

一个星期时间,刊物两次加印、文坛大佬发表评论文章、读者反馈也开始陆续到来……

就周艳茹所知,不少小说在全国大火前,都是这么个路数。

“走,带我去看一看!”

两人离开办公室,看到编辑部的同事们正在整理读者来信。

周艳茹漫步其间,目光在信件中来回穿梭,这时,一封来自晋省小乡村的信引起了她的好奇。

她拆开了一封信,这封信来自晋省一个经济不发达的小县城下的乡村,恰巧,寄信的人也是一位乡村教师,她也曾是一位知青,下乡后一直担任教师职务,一干就是八年。

“编辑同志:

我是晋省山区的一名乡村教师,教书已有八年。

今天读完《孩子王》,泪流满面,因为谢园的故事几乎就是我的生活。

我们这儿比小说里的小村稍好一些,至少校舍不漏雨,但同样穷得让人心酸。

我的工资勉强够吃饭,但孩子们冬天还穿着单衣,有的连铅笔都买不起。

我也像谢园一样,常拿自己的钱给他们买本子、买吃的,可杯水车薪,救不了所有人。

最让我难受的是小说里“狗被孩子吃掉”

那段。

去年,村里收成不好,有个学生偷了学校的粉笔去换红薯,被我发现后,他吓得直哭。

我没骂他,只是心里发苦——粉笔是教具,可孩子饿啊。

后来我每月从工资里挤出几块钱,买些粗粮分给家里最困难的学生。

可这又能撑多久呢?

谢园病死在讲台上,我一点都不觉得夸张。

我们这儿的老师,哪个不是一身病?去年公社卫生所召集附近几个乡的老师做体检,十个老师里六个有胃病,两个肺不好,还有一个查出肝肿大,可谁舍得花钱治?课还得上,孩子们不能没人管。

小说里说“现实给了他许多考验,却没有击败他那被磨砺的无比坚韧的心”

,这话让我既感动又心酸。

我们这些乡村教师,哪有什么“坚韧”

?不过是咬牙硬撑罢了。

撑一天是一天,撑到哪天算哪天。

但我还是要说,《孩子王》写得好!

它没把乡村教师捧成“圣人”

,而是让我们这些普通人被看见。

希望更多人读完这篇小说后,能明白——中國农村的教育,不能只靠谢园们的命去填。

——一名乡村教师”

看完信后,周艳茹眼眶都红了,她对张德宁说道:“《孩子王》,成了!”

《孩子王》在《燕京文艺》发表后的短时间内,便收获了众多读者的喜爱,与此同时,也引起了部分文学界人士的关注。

《孩子王》不同于此前写知青苦难历程,以血泪的控诉为特征的小说,它描写青春的激情和理想主义,虽然也有批判,但总的来说是偏向对知青生活正面价值的肯定。

很多文学界资深人士和文学爱好者都敏锐地察觉到,一种有别于伤痕文学的体裁正在出现。

伴随着1980年《燕京文艺》第三期在全国范围内的热卖,越来越多的读者看到了《孩子王》这篇小说,小说的影响力也在进一步加大。

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

最新标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