施叶露是那种即便只穿一身洗到发白的校服,并且因为长途奔波而满头冒汗,却依然难掩其五官的精致。
第一眼看到的时候,那种适可而止的惊艳,以及经得起耐看的特质,像极了一款用粗布包裹着的宋瓷。
可惜,太小。
各种意义上的。
“老板,饭菜已经好了。”
“嗯。”
在客厅准时看《新闻联播》是一个习惯,就像是他给新东圩港中学的学员做场景设计来强化记忆点,《新闻联播》的每一条新闻,哪怕是简讯,都有可能是他重生前诸多事件的记忆锚定点。
桌上摆着一份省内晚报,已经翻到了社会生活那一版,折叠得方方正正,单手一抖就能将版面的另外一半抖开。
尽管是社会生活版,但晚报有时候为了凑版面,也是会放一些沾边但又不是那么沾边的内容。
“……三千多名中外嘉宾和客商在江宁聚集一堂,四六九七年江宁金秋经贸洽谈会拉开帷幕……”
这次江宁金秋经贸洽谈会虽然只是省内十二个地级市加盟,看上去好像是江口省的自娱自乐,然而级别并不低,政务院也有人出席开幕式。
其次就是虽然就省内十二个地级市加盟,却也还是干出了一千多个摊位,且主要是突出外商投资企业成果展示和产品协作配套技术交流。
含“金”量相当高。
“张安教育”也搭上了吴都市的车,跑去摆了个摊位。
当然这时候唱主角的不是“张安教育”,而是吴都市沙洲教育投资公司,也就是原沙洲市教育投资公司。
牌子挂在了吴都市的好处,就是省里开席能上桌一起吃。
硬菜可能不好抢,刚上桌的一碟花生米,扒拉个三两口,那还是问题不大的。
邱建民作为总经理,就亲自去了一趟,对于外资来说,谁能想到你个浓眉大眼的,居然是个壳子公司?
所以有很多日韩东南亚的小公司,跟邱建民相谈甚欢,签了不少合作意向。
主要还是在人力资源这一块,外资对劳动力的要求相对来说量化,比如掌握多少技能,掌握多少涉外沟通能力,然后在这个可量化范围内进行培训。
这方面沪州做得是最好的,不是这几年如此,建国后对外贸易的主要技术人员,都是集中在沪州进行培训。
以当年的创汇主力丝绸为例,吴都市的轻工,只要是涉外,都是在沪州完成的谈判以及结算。
因此当年的轻工相关部委,掌握了大量资金,在沪州囤了不少大楼、宿舍楼,以前只是为了方便员工,谁曾想现在沪州房价起飞,土地增值带来的收益,让吴都市国营纺丝单位立地破产都能把现在的员工养活。
只是这些人才培养体系虽好,却价格极其昂贵,而且很难适应现在的民营市场。
道理很简单,建国之后的顶级人才培养,那是精英中选精英,要的就是核心战斗力。